放大
缩小
还原

媒体报道  >

等患者都出院 就是我们回家的日子 厦门弘爱医院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战“疫”,绽放最美芳华,书写奋进人生

2020-02-26

 1月26日至今,厦门弘爱医院共计派出5批次15人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其中10人奋战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厦门弘爱医院的医护人员用“我行”“让我上”“扛得住”等青春誓言,挺在抗疫最前线,绽放最美芳华,书写勇于担当、无畏无悔的奋进人生。

  【张妮妮】

  弘爱医院重症医学科中级护师

  “我们没有人挑活儿,都抢着帮别人分担。”

  协助医生检测患者核酸 责任重大绝对不能出错

■张妮妮与医生核对核酸检测的条形码。

  张妮妮是厦门弘爱医院重症医学科中级护师,也是福建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,目前奋战在金银潭医院。

  “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很规律,早上6:30起床,7:25抵达医院,严格执行防护、消毒,按照排班表和战友们一起战斗,一直到下午4点下班,才能真正松口气。”张妮妮说,虽然每天正式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,但因为穿防护服需要花费半小时,所以她和同事都会提前到医院。

  张妮妮的工作区域在黄区。所谓黄区,就是衔接绿区(清洁区)和红区(患者所在区域)的半污染操作空间。每天上午9点左右,医生查房后,所有医嘱陆续出来,张妮妮要仔细核对医嘱,通过对讲机与红区沟通。如果药品有变化,她要迅速调配,并确保不出差错。

  此外,张妮妮协助进入红区的医生为患者进行核酸检测。这是个危险活儿,也是细致活儿,责任重大,绝对不能弄错。她必须清楚每位医生分管的患者,再把相应条形码分给他们。

  “疫情如军情,病区如战场,同事是战友。工作很辛苦,但是没有人退缩。”张妮妮说,“因为疫情严重,清洁人员不在医院工作,所以日常清洁、处理垃圾(包括医疗垃圾)都是由护士完成的。患者一日三餐,也都由我们送达。我们没有人挑活儿,都抢着帮别人分担。”

  张妮妮说,福建医疗队管理的病区内,平均每天都有4至5名患者出院,其余在院的50余名患者病情稳定,精神状态很好。武汉的严冬已经过去,积雪正在融化。“我和战友们都相信,春天正在走近我们。武汉,这座英雄的城市,一定会好起来的。等所有患者都出院时,就是我们回家的日子。”

  【郑燕丽】

  弘爱医院胸外科护师

  “我们要鼓励他们重拾信心、迎接胜利!”

  工作时段的最后几个小时,全凭意志力支撑

■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,郑燕丽在病床前鼓励患者。

  郑燕丽是厦门弘爱医院胸外科护师,2月9日奔赴武汉支援,目前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。到武汉后,第一次值夜班,需要全副武装进入病区。郑燕丽说,头发、眼镜、护目镜、口罩、帽子,都在与她“较劲”,要么压脸,要么勒耳朵,严密的防护带来长时间的呼吸困难。

  虽然郑燕丽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疲惫程度还是出乎意料,工作时段的最后几个小时,全凭意志力支撑。除了打针、静脉输液、发放口服药外,郑燕丽和同事还要帮助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喂饭、更换纸尿裤、倒水、称体重等。

  “我能感受到患者的无助、无奈和不安。”郑燕丽说,在武汉,许多家庭都是多人患病,亲人无法陪护甚至无法联系,加上交通管制、物资紧张,武汉市民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,这时候更需要爱和鼓励。“在这里,我们不仅是医患关系,更像是家人,我们要鼓励他们重拾信心、迎接胜利!我们护理的一位阿姨说,等病好了,春暖花开,换他们去厦门看我们!”

  【刘荔龙】

  弘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

  “把这群孩子平平安安带回厦门,一个都不能少!”

  年轻同事比想象优秀,小团队肩并肩投入战斗

■刘荔龙在防护服上画上动画人物大白,鼓励患者。

  刘荔龙是厦门弘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,2月9日奔赴武汉支援,目前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。

  2月9日,厦门弘爱医院共派出9人支援武汉。出生于1984年的刘荔龙是弘爱小团队里最年长的,所以成为小团队的队长。“我们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层病房,时间紧任务重。”刘荔龙说,弘爱小团队很年轻,平均年龄不到28岁,在他眼里,其他同事就像是孩子,眼神略显稚嫩但坚定。作为队长的他,感到肩上的担子非常重,甚至有点担心他们能不能顺利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。

  事实证明,年轻的同事比想象中优秀太多。从克服水土不服、生理心理不适反应,到熟练穿戴防护设备,他们都做得很好。最初,大家进入隔离病房时,心里还有些恐惧,但没过多久,就投入专业战斗状态,为患者提供严谨的治疗。

  刘荔龙说,在武汉工作两周多,团队已经成为一个小家庭。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:打好战“疫”,把这群孩子平平安安带回厦门,一个都不能少!

  记者 朱惠嫣

责任编辑:廖文焱


15ca9d6836a955385d66240f4f3a00ca.jpg

厦门晚报

2020-02-26